close

1018日趣店成功在美國上市之後,輿論間對其「扒皮」就從未停止過,從校園貸的原罪到高利貸野蠻徵收,再到高利潤率的質疑,讓這家公司幾乎赤裸裸呈現在公眾面前。

對這家在輿論上已經基本實現「公開化」的公司本無太多新料可以挖掘,但創始人兼CEO羅敏接受自媒體人程苓峰(公眾號:盧泓言)採訪時,放出「借債不還」的慈善論,又給媒體提供了絕佳的素材。

羅敏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在做慈善,認為其以大數據有效降低壞賬率,維持在0.5%的行業低水平。在訪談中,例舉了一些大數據徵信的具體手段,如根據用戶地址和讀取通信錄信息來判斷。

這真的有效嗎?

重新思考大數據徵信在金融市場有效性

在此之前,社會的徵信工作主要由中國人民徵信中心負責,傳統金融的一切行為均可由央行徵信中心記錄在案,但事實上,互聯網尤其是主打小額借貸的現金貸業務,相當部分用戶此前從未與傳統金融秩序發生關係,如何給信用白板用戶發生第一筆交易是行業最為關心的問題。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借貸公司紛紛打起大數據的注意,主推大數據徵信。

此前《財新周刊》曾經用大量篇幅對國內大數據黑產進行深度報道,核心信息為:大數據公司通過檯面上抑或檯面下的手段,來獲得各種數據,進而刻畫用戶的徵信圖譜,實現大數據徵信的目的。

這其中有些手段屬於駭人聽聞型的,如開發功能型熱門App(如手電筒),其目的是通過App獲得用戶數據,並進行買賣。

我們暫不討論大數據黑產在道德和法律層面的問題,即便完全合情合理,此大數據果真能取代央行的金融模式嗎?

在我們看來,大數據徵信雖然可通過用戶的多維度的數據來較為精準的刻畫用戶行為臉譜,但其依然具有明顯的邏輯漏洞。

此類大數據往往是碎片和公開的數據,如用戶在社交平台的發言,LBS的定位,購物收貨地址等等,這些單一數據乍看確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羅敏在訪談時也披露用戶地址是趣店界定用戶是否是學生的重要指標。

這肯定有極高的誤殺比例。

我們所質疑的是,用戶在互聯網中公開或者隱藏的數據是否能如實反映用戶的還款能力,如在社交平台中的炫富,這可能只是虛榮心在作祟,出入高端場所或許只是工作關係,等等。

互聯網雖然可獲得足夠的數據,但用戶已經越發習慣在網聯中偽裝自己的真實面目,數據公司費勁心思獲得的數據可能只是用戶發布前已經過濾處理的內容,這怎能反映出用戶的還款能力?

有業內人士認為只要獲得足夠的數據維度,便可以接近真實地認清用戶,這在理論上是可以,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以下兩大問題:1.不同數據來源方用戶的ID可能都不同,數據無法溯源到個體;2.部分數據根本就無ID,如羅敏自己也披露,通過讀取用戶通訊錄來獲得用戶關係網數據,但若關係網備註若不規範這個理想便難以實現。

此外,趣店方面還認為自身可以通過接入芝麻信用來提高風控,在我們看來,螞蟻金服的芝麻分有阿里十餘年的電商、社交和金融數據的沉澱,也有阿里系產品統一ID的用戶追溯機制,已經具備一定的公信力。

但在趣店最近的「扒皮」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問題:1.部分年輕以及鄉村用戶,此前或許並無與阿里系發生關係,是芝麻分的白板用戶;2.趣店不想丟掉生意,就不能完全依靠芝麻分,自身徵信體系又存在前文的種種問題;3.風控在高增長面前,究竟能不能保持獨立問題。

以上三個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大數據徵信的問題了。

芝麻信用和央行徵信都要再開放一些

央行徵信一直是傲慢的,其數據來源更多依賴傳統金融行為,並不太顧及新興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企業接入個人徵信系統介面具有較高的准入門檻,如需要改造既有系統,規範報數,投入10-50萬不等的成本。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用戶多是在傳統金融方面碰壁的年輕人,也是央行徵信的白板用戶,而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沉澱的數據也不會上傳至央行徵信,最多在行業中流傳,這也降低了用戶逃單、跑路的違法門檻。

央行徵信雖然為國內最權威的徵信機構,但我們卻並未看到與互聯網金融的深度合作,芝麻信用為代表的互聯網徵信反而成為互聯網金融的首選。

我們再看美國的徵信體系,基本以商業徵信公司為主體,其信息來源廣泛,除來自銀行和相關的金融機構外,還來自信貸協會和其他各類協會、財務公司或租賃公司、信用卡發行公司和商業零售機構等,可比較精準描述個體的誠信度。

換言之,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徵信模式更近似央行和芝麻分的綜合體,基本紀錄用戶的一切行為,從社保繳納到公交車買票均記錄在案。

相較之下,我國的徵信體系仍處於割裂和碎片階段,央行傾向金融行為數據,而芝麻信用為代表的第三方徵信又擅長日常數據收集,雙方各有利弊,但就是不打通。

趣店的問題,我們表面看是商業原罪問題,深層次看,亦是現有的徵信體系給了趣店投機的空間,且現有的徵信漏洞也給了趣店口實,如以用戶地址來界定是否是學生用戶,門檻之低,基本不可能有效規避校園借貸。

央行和芝麻信用不妨都抱以開放心態。

201515日,央行官網宣布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名單上的機構股東背景多元,既有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亦有大型金控中國平安,也有中誠信徵信等老牌徵信公司。

互聯網公司,傳統金融機構,開始成為徵信業的新寵,行業的趨勢也基本清晰,未來徵信一定是跨行業的協同作戰,單靠某一行業已經基本無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徵信 社交
    全站熱搜

    MR.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