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共十九大召開期間警告,中國因企業及家戶負債過高,須防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 ;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副教授史宗瀚指出, 中國已非常接近「明斯基時刻」,其非金融體系債務占GDP(國內生產毛額) 比重遠高於一般認知的二五○%,中國整體而言就像是「龐氏騙局」。
非金融債務比遠高於250%
「明斯基時刻」指的是當資產價格上漲會吸引投機性貸款增加,但當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不足以支付債務利息,投資者被迫得賤價賣掉手中資產,最終造成資產價格崩盤;「龐式騙局」發生於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各種衍生的手法還一直存在於金融市場,簡單來說是「拆東牆補西牆」,得不斷吸引新投資者加入付錢,來支付之前投資者的投資與利潤。
史宗瀚在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 發表報告指出,中國非金融體系債務占GDP比重高達三二八%,如此龐大債務,意味著中國支付的利息,遠大於名目GDP的增幅;截至今年六月底,中國支付利息總額超過名目GDP成長的約八兆元人民幣(約一.六兆美元);「中國整體而言就像是龐氏騙局。」
史宗瀚指出,未來幾年中國債務將持續成長,直到債務泡沫破裂。儘管中國債務負擔龐大,未來五年不可能出現由國內引發的危機,引爆點可能是同步發生資本外流及外國資金突然撤離。
多數分析師預估,中國外債為四千億美元。但史宗瀚指出,若加上香港外債,中國外債超過一.九兆美元,且超過一兆美元是短期跨銀行間借貸。
史宗瀚分析,當倫敦的銀行把錢拆借給香港的銀行,會假定這些錢將投資於可自由交易的流動資產,但若香港的銀行把錢再借給中國四大銀行,四大銀行又轉貸給資產流動性很低的中國大型國企;當這些外債即將到期,中國監管機構可能不准中企將人民幣轉換成美元。
他指出,過去沒有人會質疑中國可用龐大外匯存底償還外債的能力,但隨著近年來中國外匯存底快速減少,外債又急速增加,中國恐不再擁有足夠流動性的外匯存底來償還外債,尤其是高達一.二兆美元的跨銀行間借貸大多是短期的。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